白石城重建

白石城重建

白石城重建

白石城三樓的櫓(天守閣)復原的歷程,從開始規劃到完成,共花了八年的時間。團隊靠著文獻資料與挖掘調查的結果,忠實還原了它自文政二(1819)年因大火燒毀後重建的樣貌。以日本自古以來的建築樣式為基礎重建而成的木造復原建築,至今在日本全國仍相當稀少,因此在學術研究上,重建後的白石城也獲得了很高的評價。

白石城開啟重建計畫的一個契機,是NHK在昭和六十二(1987年)年播出的大河劇「獨眼龍政宗」,由渡邊謙主演,年平均收視率達到39.8%。片倉景綱一角,由演員西鄉輝彥擔綱。在當年這場「政宗熱潮」中,因白石市與片倉景綱有很深的淵源,因此吸引許多觀光客前來,也提高了重建白石城的呼聲。
隔年昭和六十三(1988年)年的「第三次白石市綜合計畫(通稱為White Plan)」質詢中,白石城重建一事正式被提出。

白石城的重建計畫

為了還原這座城本來的樣子,勢必要參考老照片。然而白石城在明治初期就已經拆除,當時並未留下拍下天守閣的影像紀錄。不過,會津若松城有留下照片,因此這便成為白石城天守閣再建的有利線索。

另外一個重要的根據,就是有畫下白石城的繪圖。白石城在文政二年一度被燒毀,而後再建的三層天守閣的樣貌,有在「片倉家屏風繪」中,被描繪下來。這因此成為這次白石城重建計畫的參考。至於高度、面積,則是根據既有的繪圖、平面圖、在考古挖掘調查中發現的遺跡計算,再進行復原。
天守閣石牆幾乎已全部毀壞,但是可以知道當時是使用了名為「野面積み」的石頭堆砌方法,即將完全未加工、切割的石塊堆砌,而在比較精細之處,則完全使用人工作業,將石塊塞滿。重建當時使用了松川上流藏王山系的安山岩,共約3,000公噸的石頭。

天守閣石牆所使用的「野面積み」工法,在日本室町時代到天正年間相當常見,可以說戰國時代的石牆基本上都是用此一工法建造而成的。石牆在東日本大地震時,也有很大的耐震度。

另一方面,在大手門「桝形」(城廓的出入口)附近的石牆,則是使用另一種將經過加工過後的石頭堆砌而成,名為「打込接」的精巧工法。
一座城必須能經得起歲月的歷練,建造所使用的木材也必須經過精挑細選,並經過宮大工(從事神社佛閣的建築、補修的木匠)的巧手才得以完成。因此在當今京都的建築職人之間,流傳著這麼一句話:「可以參與到築城的工作,就連對於宮大工而言,都是極為難得的。實在是非常值得讓人高興的事。」根據當年的新聞記載,日本全國有將近三百位職人齊聚一堂,其中一位工事負責人說道:「如果有人說要再蓋一座一樣的城,真的有辦法做道嗎?像是現在這樣,為了一座古建築而讓這麼多職人同時參與其中,是很困難的呢。」
將大約在壁芯的位置的部分、由竹子編織而成的牆「竹小舞」上,塗上泥土。在壁土中放入在地農田中的碎稻草一年,加強其支撐強度。將泥土於表、裡各塗上九次,若加上最後收尾的漆喰,厚度共有24公分。

在2011年的東日本大震災,牆壁發生剝落,後來有進行漆喰壁等補修工作。2021年2月的地震,牆壁再度產生裂痕,因此在2022年2月起又開始了修復工事。
使用岐阜縣燒製、具有耐寒性的瓦。從房檐往上慎重地重複覆蓋,在放上五片後再以釘子固定。一片瓦約有30公分,而向四方凸出的部分約有12公分。在軒丸瓦上,可以看到伊達家歷代的家紋「三引兩紋」。

鑲嵌在天守閣屋脊上的鯱瓦,東側為雌,西側為雄,是在雕刻、風乾後,以1160度高溫燒製而成。高度為4尺3寸(約1.3公尺)、重量為120公斤。
參考文獻
《白石城物語》(讀賣新聞東北總局)
《よみがえる白石城》(碧水社)

※此頁面的文章,以在白石城內展示看板的英文、繁體字文章的基礎撰寫而成。

選擇語言

波奇武者小十郎的相關介紹
白石市魅力之春
宮城藏王觀光指南

選擇語言

波奇武者小十郎的相關介紹
白石市魅力之春

Access

宮城藏王觀光指南

pagetop